Logo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支部设置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师资总览
    • 教师队伍
    • 外聘专家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本科教学
      • 工程教育认证
      • 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简介
      • 培养方案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联合培养
      博士后教育
      • 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合作导师
      • 博士后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学科平台
    • 实验服务
  • 学团工作
    • 学团动态
    • 我的学长学姐
    • 就业工作
  • 人才招聘
  • 合作交流
    • 校友之家
      • 校友会简介
      • 校友联络办公室
      • 校友动态
      • 班级合影
      对外合作
      • 交流动态
      • 产学研基地
  • 地科人
    • 校友
    • 教师
    • 在校生

研究生教育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作者:管理员
  • 浏览次数:

学科代码:0818 学科门类:工学(08) 学科级别:一级

一、学科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我校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工科之一。1984年获得“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5年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设4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方向:资源勘查开发与评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与灾害防治、水文环境与生态地质。研究领域包括:陆海矿产资源形成、分布规律与成矿模式;陆海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及开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地球探测技术与信息获取、分析、解释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生态地质的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地质灾害整治的方法与技术等。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集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研究为一体,培养应用型及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中心设置各类相关实验室22个,配有先进的大型仪器,固定资产总价值达4000多万元。学科注重基础教育、技术技能和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973”与“863”项目专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50余项,其他奖励40余项。形成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科研团队,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相关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掌握坚实的数学、理学、地质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能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资源勘查开发与评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与灾害防治、水文环境与生态地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非常规资源勘探与开发、城市地质建设、水质污染治理、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遵纪守法、情操高尚、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协作精神,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领域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深入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科学作风和学术道德;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掌握1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达成度来完成。


四、学科方向

1.资源勘查开发与评价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3.地质工程与灾害防治

4.水文环境与生态地质

五、学习年限及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硕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期间至少应修32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12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学位课合格成绩为70分,非学位课合格成绩60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学科

方向

选课要求

学位课

公共课

9992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2


必修(6学分)

99920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9992004

学术英语(1)

32

1.5

1


9992005

学术英语(2)

32

1.5

2


基础

理论课


9992014

数值分析

44

3

1


必修(7学分)

0032200

中国地质学

48

3

1


0032201

专业外语

20

1

2


专业

基础课

0032202

高等构造地质学

32

2

1


根据研究方向任选至少2门(至少4学分)

0032203

中国煤田地质

32

2

1


0032204

中国油气地质

32

2

1


0032205

资源勘查与评价

32

2

1


0032206

水工环地质进展

32

2

1


0032207

地球探测新理论与方法

32

2

1


学

学

非学位课

校

内

公选课

体育类

9995001

田径、球类、体育鉴赏等课程(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不限

1

2

不限

至少选

1门(至少1学分)

美育类

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劳动类

劳动伦理类、实践类课程(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素质提升类

9995002

跨学科门类公选课

不限

1

2

不限

至少选

1门(至少1学分)

其他

9992020

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

20

1

1


(选2学分)

0032168

创新研究

20

1

1


9992021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规范

16

1

2








专业课

0032209

地球系统科学

32

2

2


根据研究方向任选

至少4门(至少8学分)

0032210

综合地层学

32

2

2


0032211

层序地层学

32

2

2


0032212

测试技术与仪器

32

2

2


0032213

高等地球化学

32

2

1


0032214

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开发

32

2

2


0032215

沉积环境与盆地分析

32

2

2


0032216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

32

2

2


0032217

油气田开发地质

32

2

2


0032218

定量地学数据处理分析新方法

32

2

2


0032219

水文与水环境

32

2

2


0032220

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与解释

32

2

2


0032221

遥感图像处理及解译

32

2

2


0032222

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

32

2

2


0032223

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32

2

2


0032224

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新方法

32

2

2


0032225

高等工程地质学

32

2

2


0032226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32

2

2


0032227

地下水运移理论与应用

32

2

2


必

修

环

节

0032228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3


必修(3学分)

0032229

实践活动


1

3


0032230

学术活动


1

3


补

修

课

程

0032062

构造地质学(补修)



1


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

0032063

沉积岩石学(补修)



2


0032234

地质填图实习



4


同等学力或专业跨度较大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并参加考试,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必修环节说明:

①文献阅读是从事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生开题前需在导师指导下阅读50篇以上本学科领域的优秀著作或文献,要求外文文献的比例为50%。论文开题采取答辩方式进行,并提交书面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②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听取不少于10场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且在校内外作2次学术报告,参加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由学院进行考核评价。

③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个月,可通过社会调查、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结束提交实践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鉴定。

七、中期考核

根据《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管理细则》和《山东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执行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一般在第三学期对硕士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达不到本学科考核要求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延期考核或分流。

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可申请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

学位论文撰写具体要求见《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按照依据《山东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九、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颁发相应学科毕业证书。达到本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及其他有关要求,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依据《山东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审批,授予相应学科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山东省青岛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 邮编:266590
  • 邮箱:skddkxy@sdust.edu.cn
  • 电话:0532-8605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