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支部设置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师资总览
    • 教师队伍
    • 外聘专家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本科教学
      • 工程教育认证
      • 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简介
      • 培养方案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联合培养
      博士后教育
      • 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合作导师
      • 博士后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学科平台
    • 实验服务
  • 学团工作
    • 学团动态
    • 我的学长学姐
    • 就业工作
  • 人才招聘
  • 合作交流
    • 校友之家
      • 校友会简介
      • 校友联络办公室
      • 校友动态
      • 班级合影
      对外合作
      • 交流动态
      • 产学研基地
  • 地科人
    • 校友
    • 教师
    • 在校生

校友

【喜报】《Nature》在线发表校友学术成果

  • 作者:管理员
  •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28日英国《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我院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199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与朱敏院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合作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通过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身体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化石的综合研究,首次揭示出盔甲鱼类头后身体的解剖结构。研究表明:盔甲鱼类全身披有菱形倾斜排列的鳞列,具有适应底栖生活的扁平的腹部,在腹部中央还保存了肛门,但是没有臀鳍;身体背部具有三个背鳍,其中前两个背鳍彼此靠的很近,具有跟异甲鱼类、花鳞鱼类一样的叉形的下歪尾。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在灵动土家鱼的腹部发现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这一发现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化石证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实验和性状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方法对土家鱼的腹侧鳍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功能机制上提出了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新假说,即成对附肢的产生最初只是利用水流产生升力来抵消自身重力,而非增强推动力和控制方向。

盖志琨,地科学院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199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古动物地理的研究工作。他从事中国盔甲鱼类研究20年,分别用了两个十年的时间,成功地解决了盔甲鱼类脑颅内部解剖和头后身体解剖两大世纪难题,从而为人类的颌、中耳和四肢等关键器官的深时起源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化石证据。其中颌的起源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被作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经典案例,先后入选了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十几种教科书。著有《无颌类演化史和中国化石记录》一书,作为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之一,先后获得了上海图书奖特等奖和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21年入选科技日报中国科技青年力量;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青年拔尖科学家;2016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2年在美国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颁发的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奖;2011 年入选《北京科技报》青年科学家栏目科学新锐;2008年获欧盟综合研究计划(SYNTHESYS)的资助,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短期访问。

(通讯员:张海丽)

鱼类偶鳍起源的两种学说

灵动土家化石照片及三维复原

脊椎动物的成对附肢演化的祖先状态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山东省青岛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 邮编:266590
  • 邮箱:skddkxy@sdust.edu.cn
  • 电话:0532-8605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