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青年学子爱国情怀,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8月7日-13日开展了一场融合地质科普、生态调研与文化传承的实践行动。团队依托专业优势,聚焦地质灾害防治、水污染治理及煤矿生态影响等方向,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追寻红色足迹感悟思想伟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与杨家岭革命旧址,师生们沿着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光辉历程的脉络,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斑驳的窑洞、简朴的办公桌,生动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场景。学生们以历史讲解员的身份走进红色课堂,解读“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深刻领悟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精髓,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参观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延安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精神灯塔。”
播撒地质星火筑牢安全屏障
在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社区,志愿服务队结合当地地质环境特点,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质灾害与水污染防治宣讲活动。马家湾社区地处山体沟道区域,队员们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防与应急知识,并现场演示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社区表示:“宣讲内容贴近实际,尤其是水质检测环节,让居民直观了解到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
探秘红石峡,解码地质奇观
榆林红石峡地质公园内,队员们实地考察了摩崖石刻、雄山寺等文化遗迹,结合公园东西壁悬崖峭壁的地质特征,分析砂岩、页岩层理构造,并运用专业设备记录峡谷水文数据。红石峡作为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带的典型地质景观,其形成过程与水资源保护成为调研重点。队员感慨:“红石峡的层状地貌与地下暗河系统,生动展现了水动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为地质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
淬炼非遗匠心赓续文化根脉
在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街,队员们感受剪纸、腰鼓、泥塑等多项非遗技艺,队员们策划“非遗+科普”融合课程,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路径。非遗人评价:“青年学生的参与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尤其是将地质知识与非遗技艺结合的创意,令人眼前一亮。”
走进能源企业践行科技报国
团队前往榆神矿区大梁湾煤矿,研习煤矿开采流程及生态影响。该矿年产能120万吨,采用综采工艺与重介浅槽选煤技术。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与土壤采样,分析开采对地表植被的影响。石峁水库作为榆林市重要饮用水源地,针对煤矸石堆积问题,模拟测算其对石峁水库水质的潜在影响。
赓续精神血脉勇担时代使命
此次研学实践以“红色+专业+实践”为特色,将课堂延伸至革命圣地、乡村振兴一线与能源生产现场,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晓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研学,引导学生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专业实践中锤炼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山东科技大学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专业解读时代命题。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之旅,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更是一曲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青春赞歌。未来,他们将以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曲兴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