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支部设置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师资总览
    • 教师队伍
    • 外聘专家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本科教学
      • 工程教育认证
      • 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
      • 省级教学成果奖(本科)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简介
      • 培养方案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联合培养
      • 省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
      博士后教育
      • 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合作导师
      • 博士后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学科平台
    • 实验服务
  • 学团工作
    • 学团动态
    • 我的学长学姐
    • 就业工作
  • 人才招聘
  • 合作交流
    • 校友之家
      • 校友会简介
      • 校友联络办公室
      • 校友动态
      • 班级合影
      对外合作
      • 交流动态
      • 产学研基地
  • 地科人
    • 校友
    • 教师
    • 在校生

学院新闻

【喜报】吕大炜教授团队在晚古生代大冰期高峰驱动因素及碳循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作者:管理员
  • 浏览次数:

近日,我院吕大炜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U24A20595, 42472166, 41972170)的支持下,联合美国、英国科学家,在晚古生代大冰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分别以“Massive organic carbon burial in the North China Basin is a main contributor to peak Late Paleozoic Ice Age in early Asselian”和“Carbon isotope perturbations are not primarily driven by volcanism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Ice Age”为题,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自然指数期刊)和Nature旗下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NatureCommunications系列期刊)。

晚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陆地碳汇时期,广泛发育热带森林,并形成了世界级的煤田,如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同时,晚古生代也是显生宙距今最近的一次由冰室气候转为温室气候的时期,并且是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次大冰期,巨量的煤炭聚集与最大冰期的形成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全球研究热点。

该成果解释了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冷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华北板块巨量有机碳埋藏是维持大冰期在早二叠世早期达到高峰的关键因素。基于大数据库和定量分析,发现早阿瑟尔期华北有机碳埋藏量(54.409×103GtC)(约占全球47%)及埋藏速率(37.679×103GtC/Myr)显著高于晚格舍尔期,其CO2封存效应强效驱动全球冷却(图1),而同期欧美、南非等地区陆源有机碳埋藏大幅降低、规模有限。因此,华北板块在早阿瑟尔期的巨量有机碳埋藏是全球冰期在早二叠世早期达到顶峰的关键因素。

图1 华北板块晚格舍尔期—早阿瑟尔期巨量有机碳埋藏是维持晚古生代大冰期早阿瑟尔期高峰的关键因素。晚格舍尔期(23%)和早阿瑟尔期(47%)华北板块有机碳埋藏规模占同期全球比例

同时,针对华北淮南剖面的研究,解释了格舍尔晚期与阿瑟尔早期两次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CIE)均与全球变暖同步,但二者驱动机制存在差异:格舍尔晚期CIE缺乏火山活动证据(Hg及Δ199Hg无显著异常),而阿瑟尔早期CIE前存在火山脉冲信号(Hg富集与Δ199Hg正偏)。这表明LPIA期间碳循环扰动具有多因素驱动特征,除火山作用外,冻土碳释放、甲烷释放或轨道强迫均可能参与其中(图2)。

图2 二叠纪-石炭纪过渡期:研究剖面地球化学记录(a-d)与全球气候、火山代用指标(e-i)的对比研究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1X2500169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5-02678-3

(通讯员:贾海波,郑雪)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山东省青岛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 邮编:266590
  • 邮箱:skddkxy@sdust.edu.cn
  • 电话:0532-8605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