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支部设置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师资总览
    • 教师队伍
    • 外聘专家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本科教学
      • 工程教育认证
      • 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简介
      • 培养方案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联合培养
      博士后教育
      • 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合作导师
      • 博士后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学科平台
    • 实验服务
  • 学团工作
    • 学团动态
    • 我的学长学姐
    • 就业工作
  • 人才招聘
  • 合作交流
    • 校友之家
      • 校友会简介
      • 校友联络办公室
      • 校友动态
      • 班级合影
      对外合作
      • 交流动态
      • 产学研基地
  • 地科人
    • 校友
    • 教师
    • 在校生

研究生教育

地质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作者:管理员
  • 浏览次数:

学科代码:0709 学科门类:理学(07) 学科级别:一级


一、学科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地质学科是我校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专业学科之一。“地质学”学科是由1958年原山东煤矿学院(1971年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1999年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的煤田地质与大地测量专业发展而来,1972年开始招收煤田地质专业和综合找矿专业。2000年获批“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地质学学科下设六个相互联系的二级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领域包括:矿物学与岩石学、矿床学、沉积地质与沉积矿产、古生物学(含微体古生物学)、综合地层学、地球动力学、区域构造与成矿、岩石地球化学与矿床地球化学、有机(煤、油气)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新构造运动及及灾害地质、水文地质等十三个研究方向。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集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研究为一体,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及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科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设置各类相关实验室22个,配有先进的大型仪器,固定资产总价值达4000多万元。学科注重基础教育、技术技能和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973”项目的专题与“863”项目专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50余项,其他奖励40项。形成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科研团队,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地质及相关行业专门人才和博士研究生后备人才为目标。硕士毕业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术作风、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国际视野;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充分了解本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地球演化与地质过程研究、沉积与古地理、能源资源成矿作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为新旧动能转换、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地下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控制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情操高尚、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2)掌握坚实的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必要的实验技能;

(3)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独立从事地质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1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够独立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四、学科方向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2)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3)构造地质学

(4)地球化学

(5)第四纪地质学

(6)水文地质学


五、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硕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期间应修32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12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学位课合格成绩为70分,非学位课合格成绩60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学科

方向

选课要求

学位课

公共课

9992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2


必修(6学分)

99920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9992004

学术英语(1)

32

1.5

1


9992005

学术英语(2)

32

1.5

2


基础

理论课

9992015

应用统计

44

3

1


必修(7学分)

0032200

中国地质学

48

3

1


0032201

专业外语

20

1

2


专业

基础课

0032002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进展

32

2

1


根据研究方向任选至少2门(至少4学分)

0032035

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32

2

1


0032202

高等构造地质学

32

2

1


0032213

高等地球化学

32

2

1


0032006

地球环境演变研究

32

2

1


0032007

现代水文地质学

32

2

1


非学位课

校

内

公

选

课

体育类

9995001

田径、球类、体育鉴赏等课程(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不限

1

2

不限

至少选1门(至少1学分)

美育类

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劳动类

劳动伦理类、实践类课程(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素质提升类

9995002

跨学科门类公选课

不限

1

2

不限

至少选1门(至少1学分)

其他

9992020

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

20

1

1


(2学分)

0032168

创新研究

20

1

1


9992021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规范

16

1

2








专业课


0032209

地球系统科学

32

2

2


根据研究方向任选至少4门(至少8学分)

0032212

测试技术与仪器

32

2

2

0032011

高级岩石学

32

2

2

0032012

高级矿物学

32

2

2

0032211

层序地层学

32

2

2

003201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32

2

2

0032215

沉积环境与盆地分析

32

2

2

0032017

微体古生物学与古植物学

32

2

2

0032018

古生态学与生物古地理学

32

2

2

0032222

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

32

2

2

0032010

岩石化学与同位素地质学

32

2

2

0032052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32

2

2

0032024

有机地球化学

32

2

2

0032205

资源勘查与评价

32

2

1

0032226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32

2

2

0032206

水工环地质进展

32

2

1

0032219

水文与水环境

32

2

2

0032004

岩石圈动力学

32

2

2

必

修

环

节

0032228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3


必修(3学分)

0032229

实践活动


1

3


0032230

学术活动


1

3


补

修

课

程

0032062

构造地质学(补修)



1


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

0032063

岩石学(补修)



1


0032064

地球化学(补修)



1


0032065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补修)



1


0032066

水文地质学(补修)



1


0032234

地质填图实习



4


同等学力或专业跨度较大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并参加考试,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必修环节说明:

①文献阅读是从事创新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生开题前需在导师指导下阅读50篇以上本学科领域的优秀著作或文献,要求外文文献的比例为50%。论文开题采取答辩方式进行,并提交书面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②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听取不少于10场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且在校内外作2次学术报告,参加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由学院进行考核评价。

③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个月,可通过社会调查、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结束提交实践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鉴定。

七、中期考核

根据《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管理细则》和《山东科技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执行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一般在第三学期对硕士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达不到本学科考核要求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延期考核或分流。


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可申请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

学位论文撰写具体要求见《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按照依据《山东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九、毕业和授予学位标准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颁发相应学科毕业证书。达到本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及其他有关要求,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依据《山东科技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审批,授予相应学科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上一篇

Copyright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山东省青岛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 邮编:266590
  • 邮箱:skddkxy@sdust.edu.cn
  • 电话:0532-8605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