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党群工作
    • 党建动态
    • 支部设置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师资总览
    • 教师队伍
    • 外聘专家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本科教学
      • 工程教育认证
      • 刘宝珺地学创新实验班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简介
      • 培养方案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联合培养
      博士后教育
      • 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 合作导师
      • 博士后招聘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团队
    • 科研成果
    • 学科平台
    • 实验服务
  • 学团工作
    • 学团动态
    • 我的学长学姐
    • 就业工作
  • 人才招聘
  • 合作交流
    • 校友之家
      • 校友会简介
      • 校友联络办公室
      • 校友动态
      • 班级合影
      对外合作
      • 交流动态
      • 产学研基地
  • 地科人
    • 校友
    • 教师
    • 在校生

研究生教育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本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 作者:管理员
  • 浏览次数:

学科代码:0818 学科门类:工学(08) 学科级别:一级

一、学科简介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我校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工科之一。1984年获得“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5年获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领域包括:各类资源(新能源)形成、分布规律与成矿模式;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及开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有关地球探测技术与信息获取、分析、解释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的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地质灾害整治的方法与技术;地球演化与资源环境研究等。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集地质、资源、探测、信息、环境等研究为一体,培养应用型及复合型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实验中心设置各类相关实验室22个,配有先进的大型仪器,固定资产总价值达4000多万元。学科注重基础教育、技术技能和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973”与“863”项目专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50余项,其他奖励40余项。形成了多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科研团队,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资源勘查与开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与灾害防治、水文环境与生态地质、地球演化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三、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情操高尚、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2)在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具备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在学术上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领域或专门技术研究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四、学科方向

1.资源勘查与开发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3.地质工程与灾害防治

4.水文环境与生态地质

5.地球演化与资源环境

五、学习年限及学分

本硕博连读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

本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期间至少应修满3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31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课程在两学年内完成。学位课合格成绩为70分,非学位课合格成绩60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学科方向

选课要求

学位课

公共课

9992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2


必修(6学分)

9992002

自然辩证法

18

1

1


9992004

学术英语1

32

1.5

1


9992005

学术英语2

32

1.5

2


基础

理论课

9991005

现代分析数学

60

2

3


必修(6学分)

0032200

中国地质学

48

3

1


0031001

专业外语

20

1

4


专业

基础课

0032207

地球探测新理论与方法

32

2

1


根据研究方向任选至少3门(至少6学分)

0031004

地质工程新技术

32

2

4


0031005

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32

2

4


0031006

地球演化过程新进展

32

2

4


0032202

高等构造地质学

32

2

1


0031008

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新理论

32

2

3


0032206

水工环地质进展

32

2

1


0031010

水文地质新理论与新方法

32

2

4


0031011

现代地质学理论与方法

32

2

4


0031012

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与新方法

32

2

4


0032203

中国煤田地质

32

2

1


0032204

中国油气地质

32

2

1


专业课

003100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前沿

20

1

4


必选(1学分)

0032209

地球系统科学

32

2

2


至少选6门(至少12学分)

0032210

综合地层学

32

2

2


0032211

层序地层学

32

2

2


0032212

测试技术与仪器

32

2

2


0032213

高等地球化学

32

2

1


0032214

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开发

32

2

2


0032215

沉积环境与盆地分析

32

2

2


0032216

储层地质学与油藏描述

32

2

2


0032217

油气田开发地质

32

2

2


0032218

定量地学数据处理分析新方法

32

2

2


0032219

水文与水环境

32

2

2


0032220

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与解释

32

2

2


0032221

遥感图像处理及解译

32

2

2


0032222

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

32

2

2


0032224

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新方法

32

2

2


0032225

高等工程地质学

32

2

2


0032226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32

2

2


0032227

地下水运移理论与应用

32

2

2


非学位课

校内公选课

体育类

9995001

田径、球类、体育鉴赏等课程(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不限

1

2

不限

至少选

1门(至少1学分)

美育类

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劳动类

劳动伦理类、实践类课程(含在线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

素质提升类

9995002

跨学科门类公选课

不限

1

2

不限

至少选

1门(至少1学分)

必修

环节

0031037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5


必修

0031038

学术活动


1

1-10


0031039

论文中期研究报告


1

7-8


说明

学术活动环节:含2部分内容,全部考核通过后记1学分。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须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并作口头报告或张贴论文4次以上;建议博士研究生出国(境)联合培养6个月以上。


七、学位论文

(1)发表学术论文

本硕博读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见《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外国语水平要求的规定》。

(2)学位论文撰写

具体要求见《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定》。

(3)预答辩及答辩

本硕博读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并经导师审阅认可后,可向所在学科点提出预答辩申请。

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及有关要求可见学校论文答辩和论文申请的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址:山东省青岛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
  • 邮编:266590
  • 邮箱:skddkxy@sdust.edu.cn
  • 电话:0532-86057219